【地心游记】中国最大的洞厅里面究竟什么样?
在长廊边缘,可以看到明显的红褐色水文线,一直延伸。这是雨季时,携带浑浊泥沙的格凸河地下伏流在洞壁刻画留下的。
1989 年,中法探险队在考察贵州紫云县格凸河伏流系统时,无意间发现有一巨大的洞穴厅室。鉴于当地居民为苗族,故命名为“苗厅”。
2014年,英国研究人员进入苗厅,通过激光扫描,绘制出苗厅的三维数字模型,并在《国家地理》上宣布——“紫云苗厅”是世界上容积最大的洞厅。
2017 年,中国探险摄影家历时4 年,终于完成了苗厅宏伟自然奇观的拍摄。目前,它也是我国容积最大的洞厅。
探秘苗厅
“驾临上都,忽必烈称大可汗。
长乐穹宫,其堂皇溢于敕言:
宫畔漠漠,倾流圣阿尔浮之河。
潜入巨穴,其深深非人子所能觇。”
这是电影《洞穴》中,探险家弗兰克与儿子乔希在一次洞穴潜水时,在绝望中找到希望之后的对话,弗兰克用柯立芝的诗歌《忽必烈汗》与儿子互相勉励,也是一种继承。
进入苗厅,犹如潜入巨穴;地下苍穹,无尽的黑暗将一切统治。虚空中,强光手电也只是一盏微弱的烛光,最多能照亮五指。
对许多人来说是梦幻一样的东西,对洞穴探险者而言只是一种欲望:通过攀登、爬行、游泳和潜水进入地下世界。
1989 年,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与法国洞穴联盟在湖北、四川、贵州三省进行的大规模喀斯特系统研究中发现了苗厅,据测定长700 米,宽215 米,面积12 公顷,容积在700 万至1000 万方之间,相当于12 个足球场大小。最新测量数据显示,苗厅底部面积达140540平方米,容积达10780000 立方米。
进入苗厅有4 个通道,分别位于格凸河、燕子洞、天坑、摆架河大坝。从摆架河大坝逆流而上,可以直接进入主洞厅。这也算是一条比较便捷的探险之路。
摆架河大坝的洞口位于悬崖下面,洞口约60 余米高,尖锐的钟乳石悬于洞顶,如同一张贪婪的血盆大口,探险队员也将这里称为“龙之咽”。故事也从这里开始。
龙之咽
探险队员划着皮划艇,独自在“龙之咽”游荡。
上午8时许,第一缕阳光从洞口射入洞内,特殊结构将光线从水底反射上来,染出一片碧绿,闪耀着恍若仙境般的翡翠绿的波光,仿佛置身一个奇异的魔幻世界。
从摆架河大坝逆流而上进入,是抵达苗厅最便捷的路径。缺少阳光的照耀,即使在炎热夏季,河水仍冰冷刺骨。一艘皮划艇载着一名探险队员,沿着摆架河晃晃悠悠,逆流前行。
虽然上世纪80 年代苗厅已经被发现,但大众对于苗厅的了解,一直以来只限于抽象的洞穴图纸和枯燥的数据。
必须要“有图有真相”!上世纪90 年代,大胆的摄影师计划拍摄苗厅。这是个宏大的工程,为此,当地政府还专门搭设照明线路接入。很难考证前人使用的是多大功率的探照灯,不过,拍摄效果并不理想。
照亮1000 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,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时至今日,在苗厅内,还倒伏着当年拍摄时专门搭设的木制电杆。
驼峰大厅
“驼峰大厅”并不是岩石的荒漠,在一些水量充沛的地方,生长出漂亮的钟乳石幔。
虚空,黑暗,干燥,巨大——这是对驼峰大厅的直观感知。
苗厅的主厅,是两个空心的山体连通而成,形似双峰驼的一对驼峰,因此,探险队员也将这里形象地称为“驼峰大厅”。连接两个厅室的是一段852 米的通道 ,有些地质学家认为,它实际上是被分为两个大厅的。
关于苗厅的形成,地质学家这样解释:首先是大气降水沿岩石孔隙、裂隙、层面等渗入岩体,并对岩体进行溶蚀、扩大形成地下空洞。随着空洞的逐渐扩大,水流汇集到洞中形成地下溪流或地下河。
地下河形成后,在重力崩塌作用、地下河的溶蚀作用、侵蚀作用和搬运作用的共同配合下,使洞腔进一步地扩大。
慢慢地,狭窄的洞道逐步扩展为宽大的洞厅。随着洞厅的不断“生长”,顶层的岩石越来越薄,越来越不稳定,最终垮塌形成“天坑”。
驼峰大厅底部散落堆积的巨石就是苗厅“生长”的证据,其中一些石块非常巨大,有的超过6 层楼房那么高。这些如同小山一般的巨石,都是从洞顶掉下来的。
最近的检测显示,苗厅顶部离地表最近的地方仅50 米,在地理上就如同鸡蛋壳一般薄。不过别太担心,自然之力要捅破这层“蛋壳”,还需要20 万年。
探险队员经过摆架河大坝,逆流进入苗厅。
垮塌的巨石,将洞厅底部重新塑造,要深入洞厅深处,就必须穿过这些巨石群。驼峰大厅简直是一个巨石的堆积荒原,虽然广阔,但是根本没有路。只有无休止地向上攀登、穿越裂缝、匍匐前进……
这里完全是个迷宫,而且是立体的迷宫——最老到的探险队员也坦言,没有走过一次完全相同的路。不迷路的情况下,通过这块面积达12 公顷的“驼峰大厅”,至少要花1 个半小时。
然而,工作还尚未完成,苗厅内的一些部分仍然是未知的。在苗厅底部约130 米的洞厅上方,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黑色空腔,洞穴探险家认为,这可能是全新的通道。
2014 年和2015 年,中法两国探险家花了两年时间,对这个未知的空间进行考察,成功攀登进入130 米高的空腔。
结果却有些让人失望,这里并没新的通道。在苗厅里还有一个世界级的自然奇迹——“擎天柱”——一根高达45 米的钟乳石柱。
很难相信,这样巨大的石柱是水滴形成的。
钟乳石又称石钟乳,是指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和特定地质条件下,碳酸盐岩地区洞穴内形成的石钟乳、石笋、石柱等不同形态的碳酸钙沉淀物的总称。
钟乳石每年平均增长0.13 毫米。快速增长的钟乳石的水溶液中往往富含碳酸钙和二氧化碳,并且流动很快,这种钟乳石每年可以增长3 毫米。
根据苗厅的情况推断,这里钟乳石的生长速度约是每100 年生长11 毫米,要形成45 米高的钟乳石,至少需要45 万年。
在国内已经开发成旅游景点的众多洞穴中,十来米高的钟乳石柱就非常叹为观止了,而苗厅中20 米以上的巨型钟乳石柱就有4 根。
自发现伊始,苗厅中的这根“擎天柱”就成了人类已发现的最高钟乳石柱。不过去年,探险家在越南“韩松洞”内发现了更大的钟乳石柱。
钻石大厅
钻石大厅位于“龙之咽”登陆点右侧,这里是苗厅内最吸引我的部分,原因很简单,因为它的名字。感觉像是找到一个隐藏了无数闪耀“钻石”的地下洞穴,仿佛要进入《一千零一夜》中四十大盗的藏宝阁一下,暗暗将“芝麻开门”的咒语在心中默念。
现实证明,是我想多了。从驼峰大厅到钻石大厅,一路上除了石头还是石头。
钻石大厅的钟乳上富含大量方解石微粒。
钻石大厅面积约600 平方米,在洞厅的中心,有连片的钟乳石群。在头灯的照耀下,这些钟乳石闪闪发亮,如同夜空中的繁星。
可惜的是,如此奇幻的景色却因为目前还没有人掌握类似拍摄技术,无法被定格在照片上,没有亲临现场的人也只能靠闭上眼睛想象了。
这些闪光点是亮晶方解石,是碳酸盐岩结构组分之一,它们是直径为0.01 毫米(即10 微米)或更大的方解石晶粒,只作为异化颗粒的胶结物出现于碳酸盐岩中。
这些异化颗粒下沉到水盆地底部以后,由碳酸钙过于饱和的粒间水沉淀结晶成为亮晶方解石。
由于不规则的晶体结构,可以将光线向不同方向反射,便形成了钻石大厅里令人惊叹的景观。
钻石大厅的另一端,是苗厅的又一个入口——天坑。不过由于携带的相机电源有限,很遗憾没能留下影像资料。
断尾长廊
在驼峰大厅的尽头,洞厅突然收窄,翻过一座石门,前方有一个三角形的隧道一直延伸着。这就是断尾长廊——一个现实的科幻电影场景。隧道平均高度在28 至40 米,最宽的地方超过50 米。
两侧的洞壁犹如人工开凿般规整,底部是柔软细密的河沙,光线被黑暗一点点稀释,最终全部溶解在未知的黑暗中。
身临其境,远古外星人理论者一定会认为:只有超自然的力量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,上古混沌,这也许是一个秘密飞碟基地……
想象到此为止。仔细观察断尾长廊周边环境,探险队员倒吸一口冷气。如果此时暴雨突降,探险队可能全军覆没。
断尾长廊中的保存完好的钙华景观。
这并非耸人听闻,在长廊边缘,可以看到明显的红褐色水文线,一直延伸。这是雨季时携带浑浊泥沙的格凸河地下伏流在洞壁刻画的印记。
水量充沛时,地下水将灌满整个长廊的三分之二,或许还会更多。初步估算,洪水期流量能达到300 至400 立方米每秒,而探险队员所处的位置,就是这条地下大河的河床。
现在,这条地下长河并没有干涸,它只是“休眠”。6 月雨季来临时,它将拒绝所有好奇者的探访。
在贵州,有很多找不到源头或是季节性消失的河流,当地百姓将这样的河流称为“断头河”“断尾河”。
其实,这些河流并不是凭空出现、突然消失的,只是地表河流进入地下变成了地下伏流。断尾长廊就是这么一条会凭空消失的河流。
在苗厅这座中国最大的洞厅里,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别有洞天,洞里依然有着诸多目前还无法探知的洞穴。鲜为人知的地下世界难以管窥,我们穿过山谷断崖、峭壁、断头河、消洞探秘苗厅。
在这里,洞厅可以大到开飞机都没问题,也可以小到仅留一道夹缝只能爬行通过。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或科幻神秘、或雄奇瑰丽、或危机四伏的世界,身处其中,人类对于自然的恐惧与敬畏、热爱与赞叹都会油然而生。
(文/ 周元杰 图/ 周元杰 李明松)
(本文刊载于2018年1月刊《山野》杂志,敬请关注)
【本期编辑:朱叶】
2018年全国攀岩/户外社会体育指导员教材及课程修编研讨会圆满结束
《山野》杂志,与中国登山户外运动共成长!热线:01067154355,投稿邮箱:shanyecma@qq.com